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中建岛:从“南海戈壁”到“海上家园”
时间:2019-08-27  作者:  新闻来源:中国之声  【字号: | |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  

  巫瑞孔:“我一上来惊呆了,我不知道中建岛这么小、这么寸草不生,什么都没有,交通极度困难,怎么说呢,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说话的这位老兵名叫巫瑞孔,是海军中建岛守备部队成立时的首批队员。在他的回忆中,那时的中建岛上除了一栋刚刚盖好的主楼,就是茫茫白沙滩。 

  巫瑞孔:“气温普遍都40度、50度高温,几个月拉一次水,没有青菜吃,靠维生素维持身体,非常难受。” 

  

  界碑 彭洪霞摄 

  

  中建岛是西沙群岛的西南门户,面积不足1.2平方公里,是一个由珊瑚沙和贝壳残骸堆积而成的荒滩,素有“荒岛”、“火岛”、“风岛”和“南海戈壁”之称,自然环境恶劣,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这里都只有驻军没有居民。能有机会到中建岛蹲点调研,我既兴奋而又期待。可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上中建岛要经过那么多的周折,会那么不容易! 

  记者:“船晃得特别厉害,上下左右摇摆毫无规律,如坐大海过山车一般,很多记者都出现了晕船呕吐的反应。” 

  在西沙守岛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这似乎也是我上岛交通难的真实体验。从北京飞海口,再从海口飞三沙市永兴岛,接着换乘补给船,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海上航行和翻江倒海的晕船折磨之后,我终于抵达了中建岛。 

  

  

  中建岛码头 彭洪霞摄 

  

  听了我的上岛经历后,迎接我们的中建守备营营长范期宏却微笑着说,现在三沙市每天都有直达海口的航班,往返于三亚和西沙的游轮,也可以为驻岛官兵提供服务,比起以前,人员上下岛的交通时间已经缩减了一多半。 

  范期宏:“我们曾经有个战士希望带点小鸭过来养,在三亚等交通等了20天。到了永兴到琛航,又因为天气的变化又等了30天,琛航到这边20天,他买的小雏鸭回来的时候都(快)下蛋了。” 

  

  “海角田园”让他们告别老三样 

  前些年交通不便,影响最大的就是物资补给。所以采访的第一站,我选择来到中建岛最有名的菜地,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海角田园”,在一代代守岛官兵背土上岛开垦种植的努力下,如今它已初具规模。 

  

  中建岛“海角田园”蔬菜大棚 彭洪霞摄 

  

  

  记者:“菜地的面积有多大呀?”  

  谭玉金:“370平方米。” 

  记者:“种了多少种蔬菜呢?” 

  谭玉金:“现在天气炎热,是种菜的淡季,大概有十个品种。” 

  在菜地里,下士谭玉金正和几名新兵割韭菜,他说今天晚上,食堂要包饺子,韭菜鸡蛋馅儿的。

  谭玉金:“现在种的有辣椒、有韭菜、有丝瓜、还有苋菜。我们现在每天都能收获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中建岛“海角田园”蔬菜大棚 彭洪霞摄 

  

  离开菜地,来到食堂。炊事班正忙碌着准备午饭,冻库、冷库里鸡鸭鱼肉海鲜青菜一应俱全。按照范营长的话说,当年就着酱油、维生素下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范营长:“以前长期的都是吃的老三样,腐竹、粉丝和海带,(后来)我们建了冷藏库,建立了冻库,便于我们的新鲜蔬菜长期储存,我们才改变了官兵的餐桌,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知足了。” 

  

  

  餐厅一角 彭洪霞摄 

  

  谈话间,我随着范营长来到了官兵宿舍楼,房间里凉爽的空调风迅速把我从高温炎热中解救出来。据范营长介绍,2000年之后,大功率发电机和海水淡化机相继上岛,改变了中建岛官兵用电难,淡水短缺的历史。 

  范营长:“从建队以来一直到2000年前后,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能够在上面生存下去。我们官兵刚开始是定量分水,官兵每人每天有一脸盆的水,到后期水不够了,一人就一牙缸的水,真的是守着大海没有水喝,淡水贵如油。2012年我们岛上上来了海水淡化机,彻底告别了缺水的状态。其次就是电的变化,之前没有电,一到晚上整个岛上没有灯光,到后期配上了柴油电机,刚开始总装机容量就40千瓦,后来总装机容量到了300、400,1000,到2005年过后我们开始全时发电。” 

  

  

   

  

  温馨的营区 彭洪霞摄 

  

  电力的全时保障,让电视和光碟机走进了守岛官兵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夜幕降临后,官兵们只能围坐在码头数星星的单调时光,外界的讯息可以第一时间传到小岛上了。四级军士长郭丹阳驻守中建岛已经16年了,他回忆说,那时候每天晚上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扮演电视剧里的经典人物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郭丹阳:“一看电视特别热闹,就一个电视还是卫星波的那种。有的时候没有信号,就看光碟,翻来覆去地看,所以有时候里边的经典语句看多了自己都能复述了。” 

  

  

  中建岛驻军接受记者采访 

  

  

  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 

  班长邱华吟诵诗歌“你是海,用无限的宽广,爱着我,也爱着小岛。只因为,你最亲的爱人我,驻守在小岛上。” 

  这是三级军士长邱华十年前写的一首诗,名叫《岛恋》,表达了他对远方妻子的思念。邱华说,写这首诗的时候,岛上已经有了一部电话可以和家人联系,但由于距离实在遥远,信号不稳定,每个人每次打电话只有三分钟,几句寒暄下来报个平安,就再没有时间诉说思念,只能将感情寄托于一封封往来的家书中。 

  

  

  中建岛守备队通信班长四级军士长邱华(资料图)

  

  邱华:“那时候一天给我妻子写一封信,补给船25天来一次,我就写了25封,一次性让补给船帮我带到大陆去。我老婆那边也是一样,到我们岛上,你不舍得一次全看了,一天看一封。在情感上那时候就感觉岛上很孤独,因为没有手机,对外界只能靠想象。” 

  邱华说,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8年手机2G信号上岛,那一天岛上的官兵欢呼雀跃,他们向亲朋好友拨去电话广而告之。随后,2012年小岛开通了3G,2014年4G信号上岛,视频电话一下子让守岛官兵与家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 

  邱华:“开通了4G信号,我们把它比喻成里程碑事件,因为有一个很强烈的冲击性,很直观。家里人给我们视频一看家乡又有变化了,在心理上就觉得距离很接近,这种寂寞孤独的状态大大缓解了。” 

  与邱华班长交谈时,正好是晚饭过后,这也是他每天固定跟家人视频通话的时间,我决定中断采访,让他把这一天中最珍贵的时间留给家人。 

  

  中建岛老兵郭丹阳和家人视频通话 

  

  漫步在夕阳西下的中建岛上,我不禁感慨,40多年来,中建岛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最近两年,一座藏书1万4千多册的图书馆和一个专业健身房也在小岛相继落成。营长范期宏说,他们从中建岛的每一点变化中,都能感受到祖国和人民对中建岛的关心和牵挂,他们决心,一定要为祖国和人民守护好这片美丽的海上家园。 

  

  

 

  范期宏:“虽然我们远离大陆,但是我们这里和大陆是一样的,我们的心和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完全是同频共振的。” 

院情简介 机构设置
检察职能 检察长信箱
 
开展扫黑除恶 建设善美云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创文明单位  树检察之德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律师预约平台
案件信息公开
互动平台  
五华检察官方微博
五华检察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检察院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