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检察风采
潜逃24年,“影子罪犯”终落网!
时间:2025-07-18  作者:办公室  新闻来源:云南法制报  【字号: | |

7月18日,《云南法制报》以《检察监督穿透迷雾 撕开24年在逃“影子罪犯”真面目》为题,报道了五华区检察院在监督盗窃犯收监时深挖疑点,通过DNA比对揪出潜逃24年的抢劫杀人主犯,且案例入选省级典型。



2025年7月18日《云南法制报》


全文如下:

当电话铃声响起,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检察院驻所检察官办公室瞬间寂静。“有结果了。广西桂林的陈某珍与陈某符合单亲遗传关系,确认陈某系当地一起抢劫杀人案在逃24年的主要犯罪嫌疑人。”2024年底的这一刻,揭开了化名陈某的盗窃惯犯隐藏24年的秘密。


今年7月14日,该收监执行监督案入选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发布的5件刑罚执行监督典型案例。


“影子罪犯”潜逃24年

2024年7月17日,云南省官渡监狱。五华区看守所民警押送盗窃犯陈某办理入监手续时,因陈某身份信息不明,监狱决定暂缓收押。


这是陈某第10次因盗窃被判刑。判决书显示,自2002年起,他在江苏、云南等地流窜作案,始终以自报姓名服刑,此前已有9次盗窃犯罪前科。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检察院驻所检察室于2024年8月初发现,因涉嫌盗窃罪被判10个月的陈某虽已第10次被判刑,却迟迟未投监。卷宗显示,其前9次盗窃犯罪均以自报姓名完成诉讼程序。看守所多次发函协查无果,人像比对亦无收获。


2024年9月12日,检察室依法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竭尽所能核实陈某身份。检察官审查时发现关键疑点:陈某于2005年刑满释放后拒不申领二代身份证,且关于“12岁离家”的陈述无法提供任何细节。


9月25日,检察室向刑侦大队发出工作函,建议调整工作思路,突破常规的在逃人员库比对模式。刑侦大队采纳建议,将陈某血样录入全国打拐信息平台。


10月初,系统比对发现其与广西桂林68岁的陈某珍存在单亲遗传关系;桂林警方随后采集陈某珍次子廖某甲血样,确认陈某与廖某甲为同胞兄弟。


至此,陈某的真实身份水落石出——其系2000年7月25日桂林雁山抢劫杀人案潜逃24年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廖某。


2024年12月13日,桂林警方提讯时,廖某供述了当年作案后化名陈某到处流浪以盗窃为生的全部犯罪事实。


检察监督的穿透力从何而来

“前两次公安回复‘无果’,如果我们就此结案,这起命案将永远石沉大海。”案件承办人、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饶建勇的话,诠释了4个月拉锯战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监督韧劲。


“廖某有9次盗窃前科,人生轨迹不是在作案就是在服刑,却存在明显断档。”饶建勇回忆,“一个人宁愿反复坐牢也不愿回家,多次谈话均无法说清家庭矛盾,这些反常细节都是重要疑点。”


正是这些疑点,让检察机关坚持追查。“我们监督公安机关必须查清其身份,即便真是‘黑户’,也要帮助其办理身份证,使其回归正常生活。”饶建勇表示。


在两次沟通研判无果后,检察机关果断调整侦查方向。“第三次发出工作函时,我们建议跳出犯罪数据库比对,进行更广泛深入的信息筛查。”他强调,“办案要突破惯性思维,越是易被忽视的问题越可能藏着关键线索,必须主动作为、协调联动。”


DNA比对锁定真凶后,饶建勇深有感触:“这体现了持续跟进监督的实效。我们绝非简单送达监督文书就了事,而是较真碰硬,把公平正义融入每一个办案细节,让执法司法的公正严明在具体履职中落到实处。”


正义防线的“最后一公里”

刑事执行检察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机构等执行机关的刑罚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执行及监管执法活动依法开展监督,贯穿刑事诉讼全过程,被喻为刑事法律监督的 “最后一公里”。


从24年悬案告破到入选典型案例,该案不仅是对廖某犯罪行为的正义审判,也成为新时代检察监督工作的生动注脚。它充分证明,唯有以“求极致”的态度深挖案件疑点,以创新机制凝聚多方合力,才能让法律监督真正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实屏障,让每一个企图隐匿的“影子罪犯”无处遁形。



院情简介 机构设置
检察职能 检察长信箱
 
开展扫黑除恶 建设善美云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创文明单位  树检察之德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律师预约平台
案件信息公开
互动平台  
五华检察官方微博
五华检察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检察院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